建筑加固上用的结构胶正常都是A、B双组份的,其A组份在冬季和春季会变浑浊或者硬块状甚至成固体,影响施工及使用性能,给施工带来很大的不便,甚至造成业主或者监理对产品质量的怀疑。这种现象,其实是胶体”结晶“现象。
加固邦结构胶(上图产品未结晶)
那么,结晶是怎么形成的?怎样才能降低结晶产生的概率?结晶发生后,要如何处理?加固邦小编来跟大家唠唠~
一、结晶形成的原理
首先,建筑加固用的结构胶主要成分是双酚A型环氧树脂,在常温条件下,双酚A型环氧树脂是过冷液体,即它在常温条件是固体状态,在凝固温度下是液体状态。
从技术角度来看,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凝固点在45~50℃,它处于过冷态是因为常温下“晶核”不易形成,而“晶核”是发生凝固的必要条件,这就导致了结晶过程非常缓慢。
结晶过程通常表现为自由漂浮的晶体、晶体团块或一个完全凝固体,透明的树脂逐渐呈模糊、混浊或乳状混浊时,这是环氧树脂结晶化早期的征兆。容器底部会聚集起越来越多的白色晶体沉淀,这些沙状晶体会不断聚集,直到所有含量全部凝固为晶体为止,这个过程其实与常见的蜂蜜的结晶是类似的。如下图:
其次所有的双酚A型环氧树脂,都有发生结晶现象的可能性,这是物质从液体状向固体结晶态的相转变,当处于极冷环境,冷热循环或其它因素,都可能导致晶体增长,使该物质转化为天然的固体形态。结晶过程很难预测,也难完全避免,它会毫无预兆的产生。对于双组份体系来说,结晶带来了一些操作上的不便。我们只要理解结晶产生的因素,以及处理结晶的方法,就可以把这个问题简单化甚至解决掉。
二、根据结晶形成的诱因,采取对应的措施来延缓或是避免结晶的产生。
1、高纯度:晶体都是高纯物,环氧树脂也一样,纯度越高,去除了反应副产物及杂质,分子分布越窄,就越容易结晶。高纯环氧树脂从液态转化为固态的转变温度范围很窄,微晶体开始形成的可能性越大,这些微晶体作为晶核,在其它因素影响下,迅速将液体转变为固体。所以降低树脂的纯度,增加副产物的存在,以及宽泛的分子量分布,会扩大液态向固态的转变温度范围,从而降低结晶产生的概率。
2、低粘度:粘度越低,结晶化速度越快。粘度越低,分子量越小,分子链越短,环氧树脂的流动性越好,分子链在“晶核”附近取向排列越容易。而高分子量高粘度的物质,分子链更长,结晶的可能性也降低。所以用粘度大的树脂可以降低结晶产生的概率。
3、温度:一般结构胶结晶多发生在冬春季,冬季易结晶是因为温度太低,晶核会加速生成,如果温度足够低,环氧树脂会自动发生结晶;春季易结晶是因为昼夜温差大,经常性的升降温,温度波动较大,高低温交替变化会产生一个恶性循环过程,白天和晚上的温差变化,会快速引发和加速结晶。所以将结构胶保存在一个温度不太低且相对稳定的环境,可降低结晶产生的概率。
三、结晶万一发生了,应该怎么处理呢?
环氧结构胶结晶是可以随温度变化的可逆过程,对环氧结构胶的粘结性能和加固效果没有影响。即便出现结晶,加热至其软化消失,便可正常使用。加热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:
1、水浴加热法:将结构胶隔水放置于水中,水温宜在50℃到60℃之间,加温的同时对胶体进行单向搅动,要确保所有晶体完全融化,任何一个微小的未融化晶体都可以作为“晶核”在几天内引发再次发生结晶。因此搅拌的时间不能过短,要确保容器壁和底部的晶体也全部融化,热量分布均匀。搅拌均匀至结晶完全消失后方可施工。
2、太阳灯加热:使用太阳灯对环氧树脂进行烘烤,边加热边搅拌,至结晶完全融化,胶体恢复初始状态后即可继续使用。
3、其他合理的升温措施,也可以解决结构结晶的问题。比如烘箱、暖房甚至是夏天的阳光等能持续提供较高温度(50℃到60℃)的方法都可以。
因此,结构胶结晶现象是可逆的,对结构胶的粘结性能和加固效果没有影响。即便出现结晶,加热至其软化消失,便可正常使用并不是产品质量问题。